广义上,土壤有机质是指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狭义上,土壤有机质一般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复杂、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酸)。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分解,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的作用。它与土壤的结构性、通气性、渗透性和吸附性、缓冲性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什么?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残体,其中高等植物为主要来源。原始土壤中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是微生物。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成土过程的发展,动、植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就成为土壤有机质的基本来源。在自然土壤中,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如树木、灌丛、草类及其残落物,每年都向土壤提供大量有机残体。在农业土壤中,土壤有机质的来源较广,主要有作物的根茬、还田的秸秆和翻压绿肥;人畜粪尿、工农副产品的下脚料(如酒糟、亚铵造纸废液等);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土壤微生物、动物(如蚯蚓、昆虫等)的遗体及分泌物;人为施用的各种有机肥料(厩肥、腐殖酸肥料、污泥以及土杂肥等)。其中,耕地土壤中自然植被已不存在,主要来自作物根的分泌物、根茬、枯枝落叶以及人们每年施入的有机肥料(绿肥、堆肥、沤肥和厩肥等)。
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有哪些?
1、有机残体本身的物理状态:有机残体本身的物理状态直接影响转化的速率。多汁、幼嫩比干枯老化的植物残体易分解,而且还能活化已衰弱的微生物。粉碎或切细比大块的植物残体易分解。
2、有机残体组成中的C/N:
有机质中碳素总量和氮素总量的比率,是影响转化速率的根本原因。同一类植物的C/N亦随植物的组织老嫩而不同。一般禾本科植物的根茬,茎秆的C/N可高达100:1,而豆科植物为(15~30):1。凡多汁、幼嫩和C/N小的植物残体,矿质化和腐殖化都比较容易进行,分解得快,形成腐殖物质数量较少,释放出的氮素较多。反之干枯老化和C/N大的植物残体,转化较慢,释放的氮素量少。这是因为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需要同化一定数量的碳和氮来构成本身组织,同时还要分解一定数量的有机碳化合物作为能量的来源。据研究资料表明微生物组成自身的体细胞要吸收5份碳和1份氮,同时还要20份碳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也就是说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机质的C/N约为25:1时为适宜。如果有机物质的C/N小于25:1 时。由于含氮多它不仅分解得快,而且还能使多余的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留在土壤中为植物利用。如果有机质的C/N大于25:1时。由于碳多氮少,微生物就缺乏氮素营养,其生命活动能力减弱,有机物质分解缓慢,有时微生物还会从土壤中吸取无机有效态氮素营养,造成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养分.使作物暂时缺氮,出现黄萎现象。因此,在生产中如施用C/N过高的有机残体时,应适当地补充有效态的氮素(如人粪尿、硫铵等),以加速有机残体的分解,并防止植物缺氮。各种有机残体,无论C/N的大小如何,当它们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反复作用下,它们的C/N迟早会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我国一般耕地土壤这个数值范围为(7~13):1。
3、有机质灰分元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