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为何说明成祖朱棣是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皇帝?

来源:哔哩哔哩 | 2023-01-24 00:46:01 |

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同时也是越来越保守的朝代,明朝是有海禁,清朝则是更进一步的闭关锁国,而在自我封闭之中,你在原地踏步,自我满足,别人却在一步步强大,最终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就是晚清诸多的割地赔款。


(相关资料图)

可以说明清整体上是保守,是不进则退的朝代,稍有不同的就是,明朝虽固步自封,但也知道取他人之长,在其末年,面对西洋利器,还知道学习模仿一番,比如说仿制出红衣大炮。到了清朝则是见了先进武器也不以为然,甚至第一次鸦片战争也后也没有奋起直追,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被打得太狠了,才开始学习仿制西洋利器。

而在明清这种大时代之中,在明朝16帝,加上清朝12帝,一共28帝之中,明成祖朱棣可谓是唯一的例外,可谓是最具远见卓识之人,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皇帝。

在这里划重点,最后一位世界性皇帝,是什么意思呢?

世界性皇帝的意思在于,明清两朝的皇帝在固步自封的环境下,只会考虑眼前局势,最多是周边局势,说不好听了也就是重心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不会考虑外界如何,不会看看世界是什么样子,而明成祖朱棣的大局观却是放眼世界的,不是安于现状之人,有着很深远目光。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以后,立下的一系列制度,可以说是消极的锁国主义,但是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却是与之背道而驰。

以迁都北京和五征蒙古来看,明成祖朱棣采取的是以攻代守的方法,加深了对于北方的控制,而且还想要一劳永逸。

在汉人天子之中,再三御驾亲征越过沙漠,与游牧民族作战的也就是明成祖朱棣一人。不过五征蒙古,虽然战绩辉煌,但效果并不大。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蒙古诸部见势不妙,打不过就跑,充分发挥了游牧民族的机动性,茫茫大草原上你是找都找不到,这点在冷兵器时代的确无解,不同于当年元世祖忽必烈南下攻宋,即使南宋想要这般避战,也没有这种环境;二是明朝是通过北伐成功而开国,正因为这点,所以明朝没有条件像清朝那般对蒙古采取诸如怀柔拉拢控制手段,即使偶可怀柔,效果也不佳,因为双方的梁子结得太大。

其次明成祖朱棣还在别的方向大规模开疆拓土,东北是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还收复了自五代十国时期,就自立门户出去数百年之久的安南。

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这样做,有人认为他是在效仿元世祖忽必烈,要建立一个空前辽阔的帝国,建立一个世界性帝国,这样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得贸易得到空前发展,毕竟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锁国主义制度,对于对外贸易的限制太大,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自由贸易,想要打消这种交通上的巨大限制,而又不破坏祖制,只能疆域扩大化。

再以郑和下西洋来说,很多人认为只是耀武扬威的行为,其实并非如此,这种大规模航海行为,怎么可能是这么简单呢。

大致是有两点原因,一是加大了朝贡贸易范围,并且是宣扬国威。二是结合收复安南,还有在南洋建立诸如旧港宣慰司这样的“飞地”,两相结合,有可能有着军事上用意,有着进一步对周边的辐射控制之意。

所以综上来说,明成祖朱棣的确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位世界性皇帝,不过遗憾的是,明成祖朱棣前有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锁国主义祖制,有着太多的限制,又有自己在位时期,看似东征西讨收获满满,但并没有明显效果的尴尬,诸如五征蒙古,实际效果一般,再有他之后,后世皇帝马上采取消极的守成之态,使得明朝疆域快速大幅度缩水,并没有将明成祖朱棣布下的局下活,反而是下成一盘死棋,使得这位世界性皇帝,如同昙花一现般,虽让人眼前一亮,却并没有影响深远,更没有改变明清时期那种固步自封的方向。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