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8月7日电 题:甘肃:基层养老服务瞄准老年人“养”与“乐”
(相关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王紫轩、胡伟杰、张智敏
午饭时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大庄村的互助老年人幸福院里人头攒动,来就餐的大多是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饭后,他们有的在院里溜达、聊天,有的说笑着打起纸牌和麻将。
“如今年轻人大量出村务工,老人凑合吃口饭、在家待一天的情况很普遍。”大庄村党支部书记金玉麟说,乡镇敬老院更多面向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无法兼顾大量社会老人吃饭、娱乐的需求。
近年来,甘肃不断完善县、乡、村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依托政府、村集体、家庭、社会资源等多元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各乡镇、村庄建设普惠型养老服务设施。在民政部门支持下,大庄村改造闲置房屋,建起就餐、娱乐、康养为一体的本村老年人饭桌。
“小院饭菜花样多、有营养,一顿3块钱,有100多个老人办了饭卡。”64岁的留守老人金万荣说,以前觉得一天很漫长,现在大家一起吃饭、打牌、写书法,日子过得可快了。每逢周一,他还会在小院等候村医义务问诊。“现在我就想健康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相比本村老年人互助、互乐的幸福小院,位于乡镇核心地带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面积更大,服务也更加专业、多元。
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的柳湖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合奏、唱秦腔、跳交谊舞的“老年团”比比皆是。负责人叶小珍说,这些老人能歌善舞,但以前缺乏场地,互相没有交集。现在中心每天能满足100人活动、就餐,老人的朋友圈扩大了,活力也不断释放。
87岁的毕福元退休后独自生活,儿女长期在外工作,自理成了问题。去年,他成为中心的“全托老人”,用餐、洗浴、如厕、换衣、遛弯等日常活动均由护工照护完成。床边还配有健康监测仪,能将心率、血压、体温等数据实时传输到智慧民政系统和监护人手机上,有异常第一时间提示。
“现在,毕爷爷经常拄着拐杖四处溜达、聊天,精气神比独居时好了很多。”叶小珍说,对于住院前后无人看护、子女出差不在身边等老人,中心还提供短期托养服务。此外,中心还有爱心理发、理疗、上门送餐等服务项目。
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深入基层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最大限度缓解了家庭养老压力,让孝老爱亲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记者从甘肃省民政厅了解到,截至目前,甘肃省已建成乡村互助幸福院153个,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20个。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保障的同时,养老服务的“触角”正向乡镇、村庄等基础单元不断延伸,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养”“乐”兼顾的晚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