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网电来到了“世界屋脊”

来源:国家电网报 | 2020-11-19 13:27:43 |

“告别了故乡,离别了亲人,奔向河北石家庄,第二个故乡,成长的地方。啊!啊!啊!当我想起心爱的故乡心潮就激起浪花,决心建设文明富裕的新西藏……”藏族汉子一曲歌,唱出建设阿里几多情。

每当唱起这首35年前河北师范学院附中西藏班的班歌,洛桑达娃就会想起年少求学时许下的“好好学习成才、建设美丽家乡”的愿望。他在12岁远赴内地接受教育,毕业后怀着对家乡的朴素情感回到条件艰苦的西藏,投身电力事业28年。

洛桑达娃三次参与阿里地区电网建设,始终把阿里的用电问题放在心上。他是阿里联网工程副指挥长、西藏电力物资公司总经理,还是阿里联网工程物资总负责人,负责全线40多万吨、26亿元的工程物资的供应保障、验收结算等管理工作。

一身土两脚泥 一年四季跟着工程跑

4月23日,海拔5237米的孔唐拉姆山横亘眼前,狂风骤起,大雪封山。洛桑达娃和运输队遇上了难关。

他们身后是牵引车拉着的两台主变压器,单台重量120吨,要运往500千伏吉隆变电站。3月29日,两台主变压器从山东济南出发,采取铁路加公路的组合运输方式。洛桑达娃每天一有时间就打开手机上的物资管控APP,随时跟踪变压器运送进度。4月底,设备到达日喀则火车站,并转汽车运送到现场。

眼前的孔唐拉姆山是前往吉隆变电站的必经之路,上山要经过几十道弯,下山后海拔骤降1100多米。这段路程是阿里联网工程大件运输最后、最难的一关。

4月24日天刚蒙蒙亮,勘察小组决定到前方探路。六七十道拐像巨龙盘踞山间,路面冰雪覆盖,车行驶得极慢。风夹着雪雾,天地间一片苍茫,运输车队无法通行。勘察小组在山脚下风餐露宿,一等就是三天。

4月26日,云散天开,太阳露脸,虽然还不时飘来小雪,但已经是运输的大好时机。针对恶劣的气象和复杂的路况,运输队启动应急方案,开展路面清理,紧急调集两辆牵引车,一辆在前拉,一辆居后推,一点点慢慢行进。两个120吨的庞然大物转过道道急弯,翻越皑皑雪山。当日下午,历时45天,行程近万里,主变压器终于安全抵达吉隆变电站。与此同时,还有6台主变压器在向着查务、萨嘎、仲巴、霍尔、巴尔变电站艰难运输。

阿里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工程塔位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全线需组立3352基铁塔,架设1689千米线路,新建6座变电站,施工环境艰苦、道路通行条件复杂。洛桑达娃凭借20多年电网基建管理经验,在物资管控中引入新的理念和工具,通过物资智慧供应链体系运转,联动内地兄弟单位开展物资属地催交催运,建立健全沿线各标段标准化材料站,研发物资管控APP,确保物资供应。

1月12日,工程全部铁塔物资及一半以上的导地线、近30万吨物资全部到场,为120基沼泽地铁塔冬季施工提供保障。在严格管控下,工程所有物资提前2个多月供应到位,结算提前收口。

4月27日,洛桑达娃的身影又出现在海拔5357千米的嘉措拉山上。位于山顶的4R053号塔是新的世界海拔最高的500千伏铁塔,比珠峰大本营还要高100多米。此时到了组塔的最后阶段。嘉措拉山上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左右,加上连日奔波,洛桑达娃的身体吃不消了,开始边吸氧边指挥现场工作。

5月2日,起重设备将塔头吊至空中,缓慢与塔身对齐,塔上施工人员将二者固定拼合……4R053号塔组塔成功!巨大的欢呼声响彻雪域高原,洛桑达娃也红了眼眶:“看到世界海拔最高的超高压铁塔落成,好像自己的电力人生也到了最高峰。”

在施工阶段,他走遍全线不下几十次,一身土、两脚泥,一年四季跟着工程跑,协调解决施工中的物资供应问题。

想方设法提升阿里电网设备运行水平

洛桑达娃与阿里的缘分还要更深、更早。

2013年8月4日,正值盛夏。阿里阳光绚烂,天空湛蓝,洛桑达娃的心里却有一丝阴翳。这天是他成为阿里供电公司总经理的第一天。阿里薄弱的电网和严重缺电的状况像巨石压在他心头。当时,阿里电网处于孤网运行,全区只有4台总容量6400千瓦的水电机组、装机1万千瓦的光伏发电设备和6台应急柴油发电机。缺电和供电可靠性差是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

2013年不巧是个枯水年,水电站入库流量仅比出库流量多一点,平日水电机组只能开一台;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大,一朵云就会让发电曲线剧烈波动;柴油要从新疆运来,发电成本极高。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有限的发电资源,调控人员每15分钟就要出门查看天气情况,尽可能准确地平衡发用电量。

从那时起,洛桑达娃就深知发电资源的重要性。但阿里地区缺乏煤炭资源,难以发展火电,来水和光照又受天气影响大,只有完善输电网络,从其他地区受电,才能解决缺电和供电可靠性问题。

为了“让电于民”,阿里供电公司尽量使用自备柴油发电机,洛桑达娃的办公室也仅有基本照明。高原朗月,一灯如豆。在昏暗的灯光下,他苦苦思索如何缓解缺电局面。在阿里地区任职的两年间,他统筹地区发电资源,认真研究计算电网运行方式;创建三个标准化项目部,开展发电机组大修维护,努力提高设备运行可靠率。在他的带领下,阿里地区所有配网线路完成绝缘化改造,2000户居民户表被纳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阿里供电公司通过营销管控系统实现远程停复电。洛桑达娃离任时,阿里供电公司绩效考核在西藏7个地市供电公司中排名第一。

两年倏忽。2015年7月的一天,阿里阳光灿烂,洛桑达娃到地区行署专员办公室道别。他说:“在阿里干过一天,就是阿里电力人。”此后,他奔走呼吁建设阿里电网的脚步一直未停。

怀着特殊的情结和使命感参建工程

在洛桑达娃的记忆中,在他12岁前往内地时故乡还没通电。1985年8月,作为国家教育援藏政策招收的第一批西藏班学生,他从家乡出发,辗转到达石家庄。在那里,洛桑达娃看到了大千世界,用上了电,生出了许多想象和向往,也深刻地意识到了西藏与内地发展的差距。

洛桑达娃学成回到家乡后,在原西藏地热开发公司任技术员。1994年5月,他所在的工程队负责阿里地区郎久地热电厂恢复发电工作。郎久地热电厂装机2000千瓦,是当地的主要电源,年久失修。洛桑达娃和同事们住帐篷、打通铺、凿冰喝、烧牛粪,不舍昼夜,终于在当年年底恢复了电厂发电。

1994年年底,时任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专程邀请工程队到行政公署食堂吃饭。洛桑达娃就与孔繁森坐在一桌。“孔书记十分关心用电,特别希望能早日解决阿里缺电问题。”洛桑达娃至今记着孔繁森的期待和教诲。

多年后,当阿里联网工程终于核准,工程的施工图出现在时任西藏电力经研院院长洛桑达娃的案头时,他感慨万分。这是洛桑达娃多年的梦想,是关系38万人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光明工程。

建设阿里联网工程,洛桑达娃有特殊的情结和使命感。作为阿里联网工程副指挥长,他参与工程三维数字化全过程管控指挥平台建设,形成“数字孪生电网”服务建设运维模式;研发应用安全管控、物资管理、医疗保障APP,提高工作质效;实施18项特别条款落地……这些不仅是确保阿里联网工程高效建设的关键,也将为未来西藏电网建设留下宝贵的经验。

阿里联网工程即将启动带电,西藏统一电网建成在即。寒来暑往,早出晚归,在400多个日夜的奋斗后,作为四条“电力天路”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广大建设者中的一员,洛桑达娃百感交集:“想到世世代代生活在西藏74个县(区)的各族人民都要用上大网电,我既自豪又荣幸。”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41 联系网站:85 572 98@qq.com